2025年7月20日,第6号台风“韦帕”以摧枯拉朽之势登陆广东沿海,狂风骤雨瞬间将珠海、阳江等地推入“五停”的紧急状态。这场自然灾害不仅带来了物理破坏,还在数字屏幕内外折射出信息时代下灾害叙事的复杂性,以及公众心理与社会治理的深层张力。身处风暴眼的人们保持淡定,而远在千里之外的旁观者却被焦虑裹挟,这种反差揭示了社会心理冲突与治理盲区。
“韦帕”自7月18日生成之日起便显示出其凶猛本性。其庞大环流直径逾900公里,携带着12至14级狂风和局部特大暴雨直扑华南。国家防总、广东省防总、水利部等多个部门迅速启动高级别应急响应,铁路、航空、海事全面停摆,超过27万民众紧急转移。此前,菲律宾已因“韦帕”遭遇2人失踪、近10万人受灾。风暴的实时动态通过传统媒体的权威播报与社交网络的即时分享,形成了一股席卷全国的信息洪流,聚焦于广东沿海。
然而,在风暴中心之外,尤其是在非受灾区域的社交媒体上,弥漫着一种“旁观者焦虑”。远离风险源的人们由于缺乏直接的感官冲击,更容易被媒体信息所构建的“想象性风险”困扰,产生更高的担忧。这种担忧伴随着一种“虚拟内疚”,旁观者会因对受灾者的移情而产生情感共鸣,通过囤积物资、分享避险指南、持续关注灾区动态等行为寻求心理上的掌控感和参与感。尽管官方及时发布预警、辟谣不实信息,但信息过载、真假难辨的碎片化内容仍可能加剧这种情绪,形成集体焦虑的放大效应,甚至导致“预警疲劳”,让真正重要的信息淹没在噪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