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西贝莜面村(罗湖益田假日店)只有两桌客人,其中一桌还仅有一人。在近日的舆情发酵初期,门店客流量出现显著下滑,这一现象反映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敏感反应,也暴露出餐饮行业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深层鸿沟。
事件发酵后的前两个工作日,门店客流呈现“断崖式萎缩”。往常早市至少能有五六桌散客,现在经常整层楼就几个服务员大眼瞪小眼。午市时段仍有不少空置餐桌,与隔壁餐厅的人声鼎沸形成鲜明对比。
多位顾客直言不讳:“现在看到连锁餐饮就担心吃的是预制菜”,“宁可多花钱也要现做的”。这种情绪在社交媒体上持续发酵,某网络平台相关话题阅读量已突破2亿次。中国烹饪协会最新调研显示,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规避疑似使用预制菜的餐饮品牌。
然而在西贝后厨,厨师长为这种认知偏差感到无奈。“很多客人认为只要不是厨师站在灶台前现炒的,都属于预制菜。”他指着操作台上的半成品解释道,“实际上我们使用的央厨配送原料,和家庭购买的速冻水饺完全是两个概念。”
该门店的“牛大骨”等菜品确实经过中央厨房预处理,但核心烹饪环节——包括秘制汤底的现熬、肉类的现场炖煮——均在顾客可视的明档厨房完成。这种“部分预制+现场加工”的模式是现代连锁餐饮的标准配置。
广义预制菜包含经预先处理的食材,但消费者往往将其等同于“隔夜菜”或“工业流水线产品”。这种认知偏差在深圳等一线城市尤为明显,调研显示本地消费者对餐饮“现制现售”的要求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