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2025年粤港澳全运会女子团体跳水项目在湛江跳水馆拉开帷幕。全红婵与王伟莹携手亮相双人十米台,以近乎完美的同步性和水花控制夺得高分,为广东队拿下关键一环。这是全红婵自东京奥运会后首次在综合性运动会专注双人项目,而她的搭档王伟莹则在同日稍早的女子单人十米台比赛中,以372.70分力压世锦赛冠军卢为夺冠。王伟莹不仅是十米台高手,还在3米跳板项目上屡获佳绩——她刚在2024年亚锦赛包揽双人10米台与3米板双冠,并在大学生运动会上摘得多枚板台混合奖牌。

一位运动员横跨两个技术体系截然不同的项目,还能在顶级赛事中同时登顶,在跳水界极为罕见。王伟莹的出现让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板台兼修”这一几乎被时代淘汰的全能路径。

跳水项目中,10米跳台与3米跳板看似只是起跳高度不同,实则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语言。10米台强调爆发力、空中翻转速度与入水精度,运动员从相当于四层楼的高度跃下,空中停留约1.7秒,需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多周转体动作。入水时冲击力可达体重的10倍,稍有偏差便会“拍水”,不仅影响分数,还可能造成腰椎损伤。因此,台项选手普遍年轻,依赖极强的神经反应与身体控制力,全红婵、陈芋汐等顶尖选手的“水花消失术”,正是建立在毫秒级的空中姿态调整之上。

而3米跳板更像一场与弹性器械的共舞。运动员需通过五步走板,精准控制下压时机与反弹节奏,借助跳板的回弹力量腾空完成动作。这一过程对全身协调性要求极高,发力不是瞬间爆发,而是动态传导。跳板动作虽高度较低,冲击力仅为体重的3倍,但对膝盖、腰部的反复应力更大,运动寿命也更长。曹缘年过三十仍能征战3米板,正是因其技术细腻、节奏稳定,而非单纯依赖身体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