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尔街日报》披露了一条消息:中国在过去几个月里加快了石油储备,平均每天进口超过1100万桶,比沙特的日产量还高。这一行动表面上看是“国家战略储备”的例行补库,但深入分析会发现,中国不仅在为自己“备粮”,还无意中稳住了全球油价。

这实际上是中国在国际能源博弈中的软实力体现——既为自身安全布局,又间接影响了全球能源定价的底线。

要理解中国的动作,需要了解背景。过去两年,乌克兰战事频发,俄油出口渠道屡受打击;中东也时常因局势紧张引发供应担忧。对一个每天要进口超千万桶石油的国家来说,一旦供应链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中国加快石油储备是为了未雨绸缪,确保国内生产和民生不受太大冲击。

今年3月至10月,国际油价一路下探,布伦特原油最低跌到每桶65美元。对进口国而言,这是个绝佳机会。中国抓住时机大量购入、储备,既能降低整体进口成本,又能扩充储备基地。目前,中国石油储存能力已从2015年的14亿桶增加到20亿桶以上,但只用了约六成。这意味着中国还有相当可观的空间可以继续扩大储备。中国进口来源多元,包括俄罗斯、沙特、巴西和印尼等国。这种多点布局让中国在能源供应上具备了灵活替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