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红瑞恩宝贝患罕见病去世 年仅3岁
在抖音平台,瑞恩妈妈用“瑞恩宝贝”账号记录着儿子的抗病日常。视频中,小瑞恩时而因抽搐紧咬嘴唇,时而对着镜头露出无齿微笑,这些真实到令人窒息的画面,意外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离世前,账号已积累13.3万粉丝,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千万次。
“他教会我们珍惜每一口呼吸。”一位上海网友的留言获得12万点赞。在瑞恩的评论区,既有医学专家普及罕见病知识,也有陌生家长分享育儿经验,更多人则通过购买直播间公益商品、参与线上募捐表达支持。2024年11月,当家庭因治疗费用陷入困境时,网友们48小时内捐款超50万元,这笔善款不仅延续了瑞恩的生命,更让这个单亲家庭感受到人性温暖。
瑞恩的遭遇并非孤例。据《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5》显示,我国现有罕见病患者超2000万,其中70%无法获得有效治疗。与瑞恩同病的患儿中,有人因反复癫痫导致失明,有人因长期用药出现严重肝肾损伤,更多人则在求医路上耗尽家庭积蓄。
“治疗罕见病的医生比患者更罕见。”北京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金润铭指出,我国注册罕见病专科医生不足3000人,且集中在一线城市。瑞恩母亲曾带着孩子辗转南宁、广州、上海求医,每次跨省就诊都要提前一周预约,路途颠簸常诱发病情恶化。更令人无奈的是,由于FGF12基因突变属于超罕见类型,国内尚无针对性药物上市,家庭只能寄希望于国际临床试验。
在瑞恩生命的最后阶段,家庭做出了艰难决定:签署遗体捐献协议,将孩子的脑组织样本提供给科研机构。“希望他的痛苦能换来其他孩子的希望。”母亲在悼文中写道。这份超越血缘的大爱,让医学界看到攻克罕见病的新可能——目前,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已利用瑞恩的样本建立起全球首个FGF12基因突变细胞模型,为开发靶向药物奠定基础。
这场生命抗争也引发社会对罕见病保障体系的深度反思。2025年10月,国家医保局将7种罕见病用药纳入门诊特殊病种报销范围,但年治疗费用仍普遍超过30万元。专家呼吁,需建立“政府主导+商业保险+社会救助”的多层次保障机制,同时加快罕见病立法进程,从制度层面保障患者权益。
瑞恩离世后,他的抖音账号成为罕见病群体的精神家园。母亲持续更新着“瑞恩的天使日记”,记录着来自全球的悼念信件:有意大利患儿家长寄来的手绘康复图谱,有澳大利亚科研团队发来的实验进展通报,更有无数网友点亮蜡烛形成的“云端纪念馆”。“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宇宙。”在瑞恩三周岁生日当天,南宁地标建筑“南宁塔”为他亮起蓝色灯光——这是国际罕见病日的象征色。这场跨越生死的对话,让更多人意识到:对抗罕见病不仅是医学命题,更是文明社会的道德试金石。当科技尚未抵达的角落,唯有爱能照亮前路。瑞恩的故事终将沉淀为时代记忆,但他用三年时光书写的生命答卷,已然改变无数人的认知轨迹。这或许就是对抗绝望最有力的方式——在至暗时刻点燃星光,让后来者看见:即使生命如流星划过,也能在苍穹留下永恒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