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青岛,记者李愿)讯,随着数字化不断的发展和成熟,近年来,有近30个国家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战略,IMF等世界经济组织、多家会计事务所等国际机构也都将智能金融列入重要议题在研究。
所谓智能金融,是指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深度融合的新业态,是用机器替代和超越人类部分经营管理经验与能力的金融模式变革。
“我们发展智能金融,有利于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机遇,占领人工智能技术的制高点。”12月22日,证监会前主席、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肖钢在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主办的第三届金家岭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会上,肖钢代表课题组发了中国首份智能金融报告《2019中国智能金融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肖钢认为,一方面,技术的竞争最终是产业的竞争,金融业有其特殊性,对人工智能的技术有更高的要求,发展智能金融有利于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和升级;另一方面,智能金融发展起来后,将对未来金融业的发展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
不过,《报告》研究发现,智能金融目前在中国整体仍处于“浅应用”的初级发展阶段,主要是对流程性、重复性的任务实施智能化改造,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正处在从金融业务外围向核心渗透的过渡阶段。
“对于银行来说,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目前还存在计算方法、数据欠缺等问题,未来需要下大功夫。”肖钢回答财联社记者提出的“未来深层次应用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时表示,展望未来,人工智能一定会从前台的营销这些表层的方面往金融核心业务去渗透,那个时候对于银行机构、技术、监管能力的要求也会更高,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原所长张承惠在会议上点评称,“中国的监管科技远远落后于金融科技的发展现状,在相当程度上拖累金融科技的发展,监管科技如果没有一个大的飞跃,很可能会削弱中国金融科技的领先地位。”
对此,张承惠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一行两会应该学习新加坡金融监管局,设立首席科技官;二是把发展监管科技纳入到金融“十四五”规划,同时还要作为监管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三是一行两会要整合科技后台,把旗下数据公司进行整合成一个独立或者专门机构,来消除信息孤岛;四是中央部门统筹建立一个综合性的全国平台,来监控资金流向、风险平台运营等,目前多个地区都在建,浪费资源。
该《报告》课题组由来自监管部门及20余家知名金融科技研究机构、科技公司、金融机构的研究骨干组成。
目前智能金融在银行领域的应用(摘自《报告》):
1、某银行通过整合信息对全行4亿多全量个人客户进行画像,为上亿客户自动推荐理财、基金产品,较传统人工推销方式,大幅提升营销效率和成功率。
2、截至2019年8月底,某商业银行的机器人在线文本咨询服务达7000万人次,其中91%由机器人处理,相当于节约了900多个人工坐席。
3、在财富管理领域,某银行智能投顾产品目前已拥有20万客群,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29亿元。
4、某互联网银行线上智能信用评估通常依托经营类数据、金融类数据与外部数据,基于其10万多个常用指标开发了超过100个模型,利用各类模型判断授信过程中的关键指标真实性,其准确度通常高达90%以上,然后根据真实经营状况评估授信额度,使得信用风险评估更精准。
5、某银行在外汇作业审查中的应用,有望将传统流程的差错率降低60%,单笔业务审核检查效率提升78%,大幅提高整体作业效率。
6、某银行在外汇作业审查中的应用,有望将传统流程的差错率降低60%,单笔业务审核检查效率提升78%,大幅提高整体作业效率。
7、有商业银行利用虚拟营业厅打通移动端渠道,为客户提供远程视频柜员服务,极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和业务办理效率。截至2018年底智能渠道服务客户12.88亿人次,智能机器人服务占比达99.56%。
8、有商业银行运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预测现金自助设备的交易量,以实现现金投放时间及现钞金额的最优配置,预计2019年可节省4000多万的运营成本。
9、有商业银行全面实施智慧银行信息系统转型工程,聚焦重点业务领域实现产品整合、流程联动和信息共享,构建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三大技术平台,持续为上层应用提供丰富、多维度的智能服务,建立了“多渠道受理、总行集中、前中后台一体化”的集约化运营服务体系。
10、智能信用评估提升小微信贷服务能力。智能信用评估具有线上实时运行、系统自动判断、审核周期短的优势,为小微信贷提供了更高效的服务模式,在一些互联网银行中应用广泛。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