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2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对中国商品的高关税将大幅下降,但不会是零。”这一表态被视为美国对华关税战的重大转折。此前,美国财长贝森特多次暗示“高关税不可持续”,而中方则强硬回应“美方关税已毫无理性,应停止威胁讹诈”。这场持续数年的经济争端最终以美方妥协暂告段落,背后有三重不可逆的溃败逻辑。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初衷是保护美国利益,却反噬自身,引发三大致命危机。首先,通胀失控与民生灾难显著。美国消费者因关税年支出激增1800美元,电子产品库存积压同比暴增47%,洛杉矶港堆积的12万标箱中国货柜推高物流成本300%。亚马逊商品绕道墨西哥转运导致价格翻倍,中产阶级发起“空货架”抗议运动。美国核心通胀率中,直接受关税影响的进口商品占比达6%,仅服装、药品等民生领域就占1.85%。
其次,科技产业链断裂。中国对稀土加工产能的全球垄断率超90%,镓、锗等关键材料断供直接瘫痪美国半导体和军工生产。特斯拉上海工厂45%产能停摆,苹果85%供应链瘫痪,雷神公司因氮化镓芯片短缺被迫推迟雷达交付。美国商务部坦言:“脱离中国制造,美国科技霸权将崩塌。”
再者,政治与选举压力加剧。农业州因对华大豆出口锐减损失超120亿美元,特朗普农业基本盘动摇,支持率因关税问题下跌14个百分点。加州政府甚至起诉联邦政府“滥用关税权”,国会两党博弈进一步延缓政策调整。
面对美国关税战,中方采取系统性反制措施。针对美国原油、农业机械等关键商品加征10%-15%关税,冲击其能源和农业基本盘;通过RCEP协议扩大与东盟贸易,2024年对东南亚出口突破5.2万亿元,比对美出口多出一个腾讯的年营收。江西赣州稀土出口配额削减70%,美军F-35战机、苹果手机核心部件供应告急。日本半导体巨头转投华为供应链,欧盟连夜运35吨黄金换稀土,全球产业链加速“去美国化”。